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的意思。五月根据农历地支纪月正逢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而根据地方习俗,端午还被称为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解粽节、女儿节等等。
进入五月以后,天气越来越热,农耕生产到了关键时候,而此时,蚊虫开始孳生,南方各种毒虫非常活跃,天气变化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进入高发期等等,因此,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五毒”尽出的毒日、恶日。 于是,人们纷纷在端午在家门上贴上钟馗画像用来辟邪。钟馗生前是个捉鬼的道士,十分正直,相传死后仍然在为人们驱妖除魔,保护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因此,人们欲借钟馗之力以达驱毒避瘟、保佑平安的。此外,通常人们还会在端午日采取洒石灰、喷雄黄酒、悬艾叶、插菖蒲、佩艾虎、沐浴兰汤等措施,以灭“五毒”,驱邪气。这些在各地的地志中均有记载,如《杭州府志》:“道家于午日送符,必署“天师”二字,受者答以钱米。钟进士画像,悬之以逐疫。”《苏州府志》:“五月五日,聚百草,多合药为辟邪丹。……画钟馗贴于后户,以辟不祥。”《三台县志》:“五月五日“天中节”,俗曰“端午”。家家饮菖蒲、雄黄酒,插艾叶、蒲草于门,用朱笔画钟馗于室,谓可辟邪。”
此画作于同治三年(1864)。咸丰三年(1853)二月,太平军克扬州,吴熙载“仓皇出走”。 随后的十几年间,吴氏为避战乱而流寓泰州。作此画时,吴已流寓于海陵(今江苏泰州)十多年,以卖字鬻印为生。在生活窘迫之时,还以“拆字卖卜”来维持生计。
此画以传统用来画符驱邪的硃砂和以米汁写钟馗,並配以香蒲与艾蒿。道教文化里传说,朱砂是极具仙灵之气的神物,常用来驱鬼、辟邪消灾。香蒲与艾蒿在民间亦有驱疫之功用,米汁则有解毒之功用,故此画当为应景而作,是“却鬼之一法也”。但此画对钟馗形象的塑造别出心裁,有别于一般通俗之作。
任颐《钟进士斩狐图》轴 纸本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自古以来,钟馗多以狰狞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剑,捉拿妖魔鬼怪。如任颐(1840-1895)《钟进士斩狐图》,画中钟馗横眉如戟,怒目圆瞪,正要拔剑斩妖。衣袍靴帽线条劲健,有如山石斧劈,使转迅捷,充分展现其英姿飒爽。遒勁方折之顿挫线条表現其袍袖飞扬,生动地衬托出钟馗嫉恶如仇之威风形象,与被叱踏而动弹不得之狐妖形成鲜明的正邪对比,吴昌硕特题诗曰:“横眉如戟叱妖狐,顾九堂前好画图。路鬼揶揄行不得,愿公宝剑血模糊。”。
而吴熙载此钟馗则身着宽袍,垂袖而立。尽管魁伟之体态、蓬松之须眉、如炬之目光也使其散发凜然正气,然站姿放松,仿佛步履蹒跚,微露醉态。面颊须眉刻画谨细,眉髯用细笔丝染,历历分明,显其浓密飘拂之态。全身衣纹则皆以圆转遒轫的线条简洁勾写,将袍带宽厚松软的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额头与鼻侧稍加渲染。吴熙载此钟馗虽通身粲红醒目,然形象温文,仿佛一介书生而非驱鬼武士,与执剑击鬼的凶狠形象相去甚远,文人情致十足,又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使人觉得和蔼可亲,诙谐可爱。
钟馗右手手持菖蒲及艾蒿。菖蒲是端阳五瑞之首,因为其叶片呈剑形,故而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插在门口可以斩千邪。人们把菖蒲与艾并用。晋代《风土志》中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不少风俗画中,钟馗手持的宝剑即以菖蒲为寓。而此画中,菖蒲及艾蒿虽亦为长条形,然卷曲的笔线以及团状的叶片造型,没有剑拔弩张的意味,而多了一分清雅可爱。
画幅上方吴熙载自题诗后二句:“漫说开元唐进士,衣冠写出古风流”,不仅点出钟馗曾高中进士,更用“风流”这一般用来形容文人士大夫的词点明了此画别出心裁之意涵。
吴熙载一生无缘官禄,亦无功名,既非官僚士大夫,亦非稍后赵之谦(1829—1884)式的学者型艺术家,但胜于接近于民间艺人的徐三庚(1826—1890)等。吴熙载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吴让之还受宿迁王惜庵之托,以枣板续刻高凤翰集撰的《砚史》后半部分。该书刻成后他题有长跋,其中谈到“余于今年分典文汇阁秘书”并曾“分辑《南史》注”。可见吴熙载还是十分有学养的。此《钟馗》轴能够跳出民间钟馗横眉如戟的图式而展现出温文儒雅的文士形象是颇为难得的。
吴熙载长于书法、篆刻,绘画尤其人物画罕见,故此“醉钟馗”殊为珍贵。画幅上方题诗及长跋简述钟馗像画史及其作此画之缘由,诗跋用浓墨书写,傾幅而下,成为画面布局之重要组成部份,並与硃砂色钟馗像形成鲜明对比。笔法与画中钟馗衣纹线条如出一辙,可视为其以书入画之典型。
自题:
薰风蒲艾艳红榴,醉煞拈来欲插头。
漫说开元唐进士,衣冠写出古风流。
唐吴道子有钟馗击鬼图,宋刘松年有嫁妹图,元赵松雪有戏水图,明沈石田有钟馗百像图,从未有醉钟馗者。
余以端阳节正午时,用硃砂和米汁写此,未知合古人意不?是又却鬼之一法也。
同治三年避乱海陵,时甲子天中节正午,让之吴熙载画并题。
钤印:
“惜花轩”白文长方印(引首)、“熙载之印”白文方印、“让之”朱文方印(右下)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版权所有:巨野信息网
手机:17388190104
登陆 / 投稿